一、蓝绿藻的定义与特征
蓝绿藻(又称蓝藻)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原核生物类群之一,约出现于35-33亿年前12。其细胞不含叶绿体,但含有叶绿素a,可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25。蓝绿藻的细胞壁外常包裹胶质衣,适应能力极强,能在高温、冰冻、缺氧、高盐等极端环境中生存15。目前已知约2000种,广泛分布于淡水、海洋、土壤及岩石表面17。
蓝绿藻的繁殖方式以营养繁殖为主,包括细胞分裂、藻丝断裂或形成藻植段5。夏季是其繁殖高峰期,易形成水面蓝绿色覆盖物(水华)35。
二、蓝绿藻的主要危害
威胁水生生态系统
蓝绿藻爆发后,水面形成厚覆盖层,阻碍阳光透射,抑制其他水生植物光合作用,同时消耗水中氧气导致鱼类窒息36。部分蓝绿藻夜间大量繁殖时释放二氧化碳,进一步加剧水体缺氧6。
释放有毒物质
蓝绿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等代谢产物具有肝毒性和神经毒性,可通过食物链富集,危害水生生物及人类健康34。例如,1mg/kg微囊藻毒素即可致小白鼠死亡,长期接触可能诱发肝癌67。
破坏水质与养殖业
蓝绿藻繁殖降低水体透明度,并释放异味物质,影响水产养殖效率34。例如,在富营养化水域中,蓝绿藻过度增殖引发“水华”或“赤潮”,导致渔业损失47。
干扰生态平衡
某些蓝绿藻具备固氮能力,可能加剧水体富营养化,形成恶性循环7。例如,满江红鱼腥蓝细菌虽可提升土壤肥力,但在污染环境中易与其他藻类竞争,破坏生态稳定性7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