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水中悬浮物的定义
悬浮物(SS)是悬浮于水体中无法通过0.45μm滤膜或滤器的固体颗粒物,包含无机物(如泥沙、黏土、金属微粒)、有机物(如藻类、微生物、动植物残骸)以及胶体物质。其粒径范围通常在0.1μm至100μm之间,是衡量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。
二、悬浮物的主要危害
破坏水生生态系统
降低水体透明度,阻碍水生植物光合作用,削弱水体自净能力;
有机悬浮物沉积后易发生厌氧发酵,释放有害物质(如硫化氢),导致水质恶化。
威胁水生生物生存
悬浮物覆盖水生生物呼吸器官(如鱼鳃),造成窒息或代谢障碍;
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溶解氧,导致水体缺氧,影响鱼类等需氧生物存活。
加剧水体污染扩散
作为污染物载体,吸附重金属、有机毒物等形成复合污染物,通过水流扩散至下游区域;
长期沉积可能引发河道、水库淤积,阻碍水流循环,增加洪涝风险。
影响人类生产生活
浑浊水体影响农业灌溉,导致土壤透气性和透水性下降,破坏作物生长;
工业用水中悬浮物过多可能堵塞设备管道,增加处理成本。
三、悬浮物治理意义
悬浮物监测是水质保护的核心环节,通过滤膜过滤、分光光度法等技术手段可评估污染程度并制定治理方案。减少悬浮物排放(如控制工业废水、生活污水)对维护水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。